主題:整合教學實踐與閱讀素養培育
巴崚國小推動科普閱讀計畫,結合教學實踐、教師增能與資源建置,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與語文整合能力。透過寫作融入、專業講師指導與多元主題書籍補充,改善閱讀偏食,培養跨領域表達與探索能力。
巴崚國小教學成果
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並拓展閱讀視野,巴崚國小積極推動科普閱讀計畫,透過教學活動、師資培力與資源建置三大策略,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,具體成果如下:
- 科普閱讀融入寫作與心得反思
- 鼓勵學生將科普內容延伸至作文與閱讀心得寫作中,讓知識內化為語文表達的素材,提升學生的表達力與思辨力。例如學生能以「火山」、「極端氣候」等主題延伸書寫生活經驗,展現跨領域整合能力。
- 專業講師進校引導教師教學策略
- 本校特別邀請「野人窩」科普閱讀講師進行教師增能工作坊,協助教師掌握科普文本特性與教學引導技巧,包含如何設計提問、如何引導學生從圖文中建構科學概念,並融入跨領域教學設計。
- 增購多元科普讀物,改善閱讀偏食
- 有系統地補充圖書館與班級書角中科普類圖書,涵蓋自然生態、天文地理、健康醫學、科技應用等主題,減少學生過度偏好故事類書籍的情形,引導其發展多元閱讀興趣。
巴崚國小科普閱讀 成果影片
執行成效
- 學生表現出更高的閱讀興趣與寫作多樣性
- 學生在閱讀心得與作文中,主動運用科普讀物中的內容,展現出對科學議題的基本理解與應用能力,寫作主題明顯更加多元,不再侷限於生活瑣事或想像故事。
- 教師科普教學知能明顯提升
- 經由「野人窩」講師的專業引導,教師普遍反映對於如何運用科普文本設計提問、延伸活動、結合領域教學有更清晰的教學策略,並開始於課堂中實踐應用。
- 圖書資源豐富化,改善閱讀偏食現象
- 新增購之科普書籍受到學生歡迎,借閱率逐漸上升,學生選書類型更趨多元,逐步改善過去偏好漫畫、小說等特定書籍的閱讀習慣。
檢討與改進建議
- 部分學生對於深度科普文本理解仍感吃力
- 建議未來選書時兼顧不同年段學生的語文程度,增添淺顯易懂、圖像豐富的科普繪本,並設計搭配導讀活動或詞彙支持,協助學生逐步過渡至較進階的文本。
- 科普閱讀與課堂整合尚有強化空間
- 雖已有部分教師實踐科普閱讀融入國語、自然、綜合課程,但整體應用仍屬起步階段。建議成立教師共備小組,定期分享教學設計與學生作品,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社群。
- 學生回饋與學習歷程紀錄待建置
- 目前學生的閱讀回饋多以紙本為主,尚未系統化紀錄閱讀成果與成長歷程。建議建置簡易閱讀護照或數位紀錄平台,讓教師與學生能追蹤學習進展,也利於成果累積與展示。學生表現出更高的閱讀興趣與寫作多樣性